2025年6月11日,第20期研究生论坛在3号楼3402会议室成功举办。此次研究生论坛的主题是“经典学术著作导读”,导读书目为雷蒙·威廉斯的著作《文化与社会》。本次活动由何卫华教授担任评议人,来自外国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参与此次学术活动。
刘洋同学导读了第一编第三章“科勒论边沁与柯尔律治”,聚焦于边沁的功利主义与柯尔律治的保守浪漫主义之间的张力。覃舒婷同学深入探讨了第一编第四章中关于卡莱尔的机械时代、放任主义及文人英雄等思想。唐睿麟同学分享了自己对第一编第六章“纽曼与阿诺德”的理解,重点探讨了马修·阿诺德在《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中提出的文化观念。肖雨菲同学对第三编第四章“两位批评家:理查兹和利维斯”进行了解读,并指出了两位思想家的贡献与局限。陶静同学导读的是第三编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与文化”,威廉斯在这里不仅对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启发性作用进行了高度的肯定,同时对文化进行了重新定义。导读结束后,何卫华教授对几位同学的导读进行了细致点评,并鼓励同学们认真学习《文化与社会》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他特别强调,雷蒙·威廉斯的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英国文学的历史语境,也能为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提供启发。他希望同学们能够在阅读中保持批判性思考,尝试将经典理论与自身的研究兴趣结合,从而不断拓展学术视野。

2025年6月18日,第21期研究生论坛在3号楼3407会议室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张强教授担任评议人,外国文学方向研究生积极参与,围绕多部文学作品展开学术交流。
胡色芸同学以理查德·鲍尔斯《树语》为研究对象,剖析了植物、流散者与残障者三重“他者”书写,探讨了作品中共同体重构的理路。李丽娟同学聚焦《达洛维夫人》中克拉丽莎与萨莉的亲吻场景,运用酷儿理论和新物质主义视角,分析花朵、露台等在酷儿亲密关系塑造中的作用。结合德勒兹的相关理论,江雯雯同学对《承诺》中斯瓦特家族成员的命运进行了解读,揭示了土地作为“捕获装置”在种族权力结构维系中的影响。吴京筱同学以《一个奴隶女孩的生活事件》为文本,从家庭叙事切入,探讨作者对传统母职与家庭观念的颠覆及非裔女性的抗争路径。李采真同学以后人类语境为背景,研究《像我这样的机器》中人类与AI的共生关系,分析其对经济伦理和共同体的影响。报告结束后,张强教授对各篇论文的选题角度、行文逻辑和文章结构等进行了评议,提出了颇具建设性的意见。他强调做研究要有创新意识,写作中既要与已有研究充分“对话”,同样要敢于尝试、敢于挑战经典观点。

2025年9月12日,第22期研究生论坛在3号楼3402会议室成功举办。此次研究生论坛题为“沿途起航,共话未来”,以研究生座谈会的形式,主要围绕论坛建设、学术科研等方面展开探讨。
本次活动由刘芳副教授担任评议人,来自外国文学方向的研究生积极参与此次座谈会。张睿轲同学从“初心”、“输入”、“输出”及“心态”四方面阐述了自己在科研论文写作上的心得体会。留学生艾夏雨同学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差异,并讲述了自己参与族裔文学学术会议、世界中文大会、采访诺贝尔奖得主以及参加多项学术竞赛的经历。王玉洁同学谈到她独特的学习方法与研究理念,尤其强调理论专著和《毛泽东选集》对自己学术研究的启迪作用。唐睿麟同学建议,同学们在参加学术会议前要先熟悉核心概念,会中要主动和其他参会者交流,并借助一些实时互动工具提升交流效果,同时倡导论坛逐步向其他高校开放,以促进更广泛的学术交流。肖雨菲同学针对学术导读活动提出建议,认为在导读过程中应多讨论论文的切入角度,并尝试共同梳理、修改论文框架。座谈会结束后,刘芳副教授对每位同学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她充分肯定了同学们在科研道路上的思考与探索,鼓励大家在学术写作中保持主动性与批判精神,不断积累研究经验,拓宽学术视野。同时,她希望研究生论坛能够继续发挥桥梁作用,成为同学们分享心得、启发思路的平台。

文字:覃舒婷、江雯雯
图片:唐睿麟、江雯雯
审校:徐圆
审核:肖志刚、何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