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产教融合,拓宽学生行业视野,2025年10月27日,我院“翻译及本地化项目管理”课程的行业专家进课堂系列讲座正式拉开帷幕。首场讲座特邀译国译民集团武汉公司总经理、资深行业专家李凌波女士为翻译专业硕士学子带来了一场题为《语言服务企业人才需求、筛选、培养与发展》的精彩分享。讲座由覃江华老师主持。
洞察行业趋势:亚洲力量崛起,学科交叉成新方向
李凌波女士首先从宏观视角切入,援引全球权威报告揭示了语言服务行业持续增长的趋势,特别是亚洲企业的强势崛起。她指出,在中国服务贸易存在巨大发展空间的背景下,外语人才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外语学科正朝着“工具性、人文性与科学性”融合的方向发展,鼓励同学们积极拥抱数理统计、自然语言处理、数据科学等跨学科技能,成为适应未来的高级人才。
解码企业需求:从“翻译人才”到“语言服务人才”的思维跃迁
讲座的核心部分聚焦于语言服务企业的人才需求。李凌波女士指出“翻译人才需求≠语言服务人才需求”。她通过展示译国译民集团的多元业务生态与岗位矩阵,系统梳理了商务类、市场类、产品类、交付类、技能类和支持类六大岗位及其相应的胜任条件,刷新了同学们对“学翻译只能做译员”的传统认知。
针对同学们最关心的译员岗位,李凌波女士展示了她自己提出的“综合能力模型”: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翻译实践量、CATTI证书等“硬实力”外,可视化能力(如参与售前支持、现场沟通)以及服务精神、沟通配合等“软实力”同样至关重要。她还详细介绍了企业的考核与晋级体系,为同学们的学业规划与未来职业发展提供了清晰指引。
互动答疑:直面行业关切,共话成长路径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主持人覃江华老师与在场同学就行业稳定性与个人发展等关键问题,与李凌波女士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于行业稳定性与职业吸引力
针对“语言服务行业是否存在高学历人才流动性强和职业发展道路不稳定”等问题,李凌波女士指出,译员岗位相对稳定,因为许多译者具备一种工匠精神,将翻译视为一门值得深耕的“手艺”,从中获得巨大职业成就感。她进一步阐明,流动性高是当前各行各业的普遍现象,并鼓励同学们:“不管什么行业,只要你专心去做,最后还是会有收获的。”这揭示了行业的真正魅力在于专业技能的积累与匠心精神的回报。
•关于跨岗位能力培养
对于如何培养胜任多岗位的能力,李凌波女士的建议务实而恳切:“不要将目光局限在仅仅提升自己专业能力上”,她强调在实践中锻炼胆量、培养性格、发掘潜能至关重要,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各类实习实践。
•关于译员内部的职业转型
对于“译员如何才能成功转型”的问题,李凌波女士结合公司内的成功案例,给出了两点关键建议:一是要主动表达自己的转型诉求;二是当机会来临时,务必勇敢抓住。她分享道,公司内不乏沟通协调能力强的译员被发掘并成功转型为产品经理的案例,证明“主动争取”与“能力被看见”是实现职业横向发展的双引擎。
温情寄语:接纳不完美,勇敢向未来
尤为打动人心的是,在分享环节,李凌波女士与覃江华教授都坦诚地分享了各自职业成长中的“不完美”经历。他们以亲身经历勉励在场同学,不必因暂时的不足或迷茫而气馁,成长正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发掘潜能并勇敢战胜缺点的过程。这份来自师长的真诚分享与殷切关怀,让在场同学倍感温暖,大受鼓舞。
讲座反响热烈,同学们收获满满
本次“行业专家进课堂”活动不仅是一堂行业认知课,更是一堂生动的职业启蒙与人生规划课。李凌波总经理的前沿洞察与覃江华教授的精彩主持相得益彰,为MTI学子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讲座在热烈而温馨的氛围中圆满落幕,它点燃了同学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也赋予了大家脚踏实地、勇敢探索的坚实力量。同学们坚信,在语言服务的广阔天地中,只要专注耕耘,必能开创属于自己的精彩未来。

覃江华教授主持

李凌波总经理作分享

交流讨论环节
图文:陈必圆
审校:徐圆
审核:肖志刚 王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