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论坛暨语思卓越班系列学术讲座(文学方向)由华中师范大学英语文学研究中心、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和《外国语文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华中师范大学英语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何卫华教授担任活动召集人,外国语学院师生积极参与并围绕相关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2024年11月29日,研究生论坛暨语思卓越班系列学术讲座(文学方向)第16期在3号楼3402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期论坛邀请到陈西军教授作了题为“全球视野与鲁滨逊的精神自传”的学术讲座。陈西军教授首先界定了“全球研究”这一概念,并阐释了为何全球研究的视角可以应用于笛福的作品中。随后,陈西军教授从历史和宗教的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对书中的“父亲”天职、白奴、疟疾、荒岛等主题进行了新的解读。最后,陈西军教授指出,《鲁滨逊漂流记》遵循了精神自传的结构,即叛逆、惩罚与忏悔,但作品中故事的展开依赖于笛福所设定的全球背景。此外,全球经验也使得鲁滨逊从《鲁滨逊漂流记》中受上帝摆布的浪子转变为《鲁滨逊再漂》中自信的自我,从而超越了精神自传。讲座结束后,师生围绕作品中的殖民等话题进行了讨论,现场学术氛围活跃。
2024年12月13日,研究生论坛暨语思卓越班系列学术讲座(文学方向)第17期在3号楼3402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期论坛邀请到夏纪雪博士为外院学生作了题为“从社会表演视角解读《海达·高布乐》的双重表演与内在审视”的学术讲座。以生动的语言,夏纪雪博士首先向在座的同学们详细介绍了《海达·高布乐》这部戏剧的核心情节。她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社会表演”与“文学事件”这两个关键概念,并指出《海达·高布乐》是“一个具有双重性的事件”。在讲座中,夏纪雪博士运用社会表演学理论,对剧本中的“双重表演”进行了深入剖析。她从海达的行为和动机出发,探讨了海达在剧中的社会表演。同时,她还结合了多位学者对“海达”这一形象创作来源的种种推测,分析了易卜生的创作意图和旨趣。此次讲座让在座的同学们对《海达·高布乐》和“社会表演学”理论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2024年12月19日,研究生论坛暨语思卓越班系列学术讲座(文学方向)第18期在3号楼3402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期论坛邀请到何彤博士作了题为“The Vertical Color Line: Space, Race, and Social Mobility in Nella Larsen's Passing”的学术讲座。首先,何彤博士探讨了拉森如何通过垂直空间隐喻表现种族和阶级划分。其次,何彤博士探究了人物主体性的塑造方式。最后,何彤博士从空间流动性视角出发,揭示了拉森对种族进步话语的批判。此外,何彤博士指出,这种空间解读方法实际上揭示了空间在主体性形成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为分析种族、阶级、性别和城市地理环境的复杂交互关系提供了更有效的解读方法。
2025年1月9日,研究生论坛暨语思卓越班系列学术讲座(文学方向)第19期在3号楼3402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期论坛邀请到朱方芳博士为研究生作了题为“Wild Women do have the Blues: Vaudeville Blueswomen and 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的学术讲座。首先,朱方芳博士阐述了布鲁斯音乐的历史与文化意义。其次,朱方芳博士的研究表明,女性布鲁斯歌手,尤其是歌舞布鲁斯女歌手,在布鲁斯的商业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朱方芳博士介绍了奥古斯特·威尔逊的剧作《雷尼妈妈的黑臀》,该剧将布鲁斯音乐与文学创作相结合,揭示了底层非裔女性对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反抗。最后,朱方芳博士强调,布鲁斯音乐跨越了时代与空间的界限,体现了非裔美国文化的延续性与创新性。
朱方芳博士的讲座通过多层次的分析,不仅展现了布鲁斯音乐在非裔美国文学中的深远影响,也探讨了音乐与文学如何塑造非裔美国人的文化认同,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非裔美国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创新。
文字:周鑫、江雯雯、肖雨菲、覃舒婷
图片:周鑫、江雯雯、肖雨菲、覃舒婷
审校:何卫华
审核:陈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