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4日上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亚洲语言文化系教授、中文部主任陶红印教授,应邀在外国语学院3407教室为学院师生做以“竞争动因:从语言结构到多模态互动交际”为题的学术讲座。本次学术讲座由外国语学院柯贤兵教授主持,外国语言学方向的部分教师和硕、博士研究生出席了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陶教授以过去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的相关研究引入,从19世纪30年代语言学家就开始关注语言结构和使用中的竞争动因,例如乔治·齐夫(George Zipf)就讨论了省力原则和有效传达之间的对立。继而陶教授又列举了最近几十年来有关竞争动因的理论在美国功能语言学中的经典案例,如约翰·海曼(John Haiman,1980)的象似性和经济性的竞争贯穿在语言现象的各个方面,又如约翰·杜布瓦(John Du Bois,1987)提出,信息流和主题连续性可以从根本上解释相对立的主宾语与作格通格语言等句法形态系统的产生。陶教授尝试将这一研究范围扩展到面对面的对话语境,尤其考虑多模态(含具身现象)的交际因素,通过对会话中的一些竞争现象(包括延续性与交互主体性、创新与重复、多重对话人的平衡与差异等)的讨论,说明基于互动的微观多模态分析可以给竞争动因的研究提出新问题。陶教授列举了丰富多彩的案例材料,来源真实,视野广阔,深入浅出,通过学理阐释与鲜活案例的有机融合,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认知,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讲座最后,陶红印教授总结道:功能语言学已揭示塑造句法形态不同层面的多重动因;然而,在面对面的动态交际环境中,当不同层级的交际需求产生竞争时,语言系统如何达成形式选择的最优化,仍是亟待深入探索的前沿课题;此外,解决此类问题时需将多模态(含具身现象)的交际因素纳入考量框架。
此次讲座,陶教授以其躬行践履的学术研究实践,激励在场师生始终保持求知若渴的治学态度。在最后的互动环节中,在场师生就“多模态互动交际”的相关议题积极提问,陶教授一一耐心作答,现场气氛热烈。本次学术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主讲专家简介:
陶红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亚洲语言文化系教授、中文部主任,兼任台湾师范大学英文学系讲座教授。曾任美国中文教师学会会长、富尔布莱特(加拿大)研究讲座教授、悉尼大学杰出访问学人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王泽森-新法书院语文教育访问教授。现任国际国内30多家出版物主编或编委,包括《汉语和话语学报》(荷兰)、Interactional Linguistics(荷兰)、《中国语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重要期刊。主要研究兴趣包括互动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以及汉语教学等,发表著述一百六十多项。最近著述包括《汉语口语语法研究新探》(中国社科2023)、Learner Corpora: Construction and Explorations in Chinese and Related Languages (《汉语及相关语言的中介语料库研究》,Springer 2023)、《全球华语语法-美国卷》(商务印书馆2022)、Chinese for Specific/Professional Purposes (《汉语专用语言研究》,Springer 2019)等。

图文:曾敏
审校:徐圆
审核:陈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