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8日,一场聚焦外语教师心理韧性的精彩讲座在我院3402报告厅成功举行。此次讲座由我院徐泉教授主持,特别邀请到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宏刚担任主讲嘉宾,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

刘教授在讲座中指出,心理韧性并非心理学领域的新概念,但在近几年才被引入外语教育领域,且出现频率逐渐增高。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外语教师面临的诸多教学挑战。从AI对教学的冲击,到外语专业缩编、缩招带来的压力,外语教师的职业危机感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开展外语教师心理韧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讲解心理韧性的基本概念时,刘教授详细阐述了特质观、能力观、过程观和结果观这四种主要观点。刘教授认为,应综合看待这些观点,将外语教师心理韧性理解为教师个体与不同层面生态相互作用的复杂动态过程中形成的心理能力。
谈及研究现状,刘教授分享了普通教育学领域和外语教师教育领域在教师心理韧性研究方面的成果。普通教育学领域研究主题丰富多样,涵盖教师心理韧性的内在结构、影响因素、与其他变量的关系等,研究对象聚焦于各类教师群体,研究方法以单一的定量或质性研究为主。外语教师教育领域同样围绕心理韧性结构、影响因素等展开研究,不过在研究对象上更侧重大学和中学老师,且量化研究内卷严重,质性研究则具有较大的国际市场潜力。
为了让理论研究更具实践支撑,刘教授分享了团队的两个研究案例。在对高中英语教师心理韧性的定量研究中,团队基于已有量表进行改进,通过收集数据发现高中英语教师心理韧性呈现坚韧、乐观和应对风格三个维度的特点,且整体水平较高,但也存在量表稳定性等问题。在后续的混合研究中,进一步验证了部分结论,同时发现性别、教龄、学历等因素对教师心理韧性的影响存在差异。
讲座互动环节,现场师生就“心理韧性维度合理性”“纵向研究发表困境”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刘教授坦言,学术研究需平衡创新与风险,鼓励学者深耕领域、扎实积累。

最后,徐泉教授总结表示,本次讲座为外语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和研究思路,有助于推动外语教师心理韧性研究的深入开展,对提升外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字:向琪
图片:张文秀、古跃萤
审校:徐泉
审核:陈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