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到4月29日,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潘海华教授,应邀到访我院在3402报告厅,围绕形式语义学展开十场系列学术报告,本次系列学术报告由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和语言研究所联合主办,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和语言研究所的部分教师和硕博士,以及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外校师生参加了报告,报告厅座无虚席。
这次的语义学系列讲座是潘老师多年教学与研究的成果,基于一系列形式语义学课程和讲座的讲稿整理提升而成。这次讲座系统地介绍了形式语义学的核心概念、理论框架及其在自然语言分析中的应用。潘老师从集合论、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等基础工具入手,逐步引入类型论、λ-演算、函数运用规则、谓词修饰规则等关键理论,并通过丰富的英语和汉语实例,展示了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具体语言现象的分析。潘老师提出了几个新观点,他认为支持量化词提升的嫁接点必须是t类型短语的观点,并从语义学角度为生成语法的动词内主语假设提供了支持。潘老师还首次提出,任何语义表达式(除去λ抽象部分)的语义类型非e即t,且词语的语义表达式包含自身语义及其与其他成分的组合关系对语义的贡献。
这次系列讲座,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潘老师系统地整合了形式语义学的核心理论,从基础概念到高阶操作,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潘老师对组合性原则和类型论的深入探讨,为语义组合提供了严谨的形式化工具。尤其是对量化现象和汉语特殊结构的分析,拓展了形式语义学的应用范围。
潘老师还通过大量丰富的实例和逐步推导的演算过程,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操作。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仅适合课堂教学,也为研究者提供了可复制的分析方法。这次讲座具有高度的实用价值,为形式语义学的研究开辟了多条路径。例如,如何将内涵逻辑和可能世界语义学更系统地融入现有框架,如何处理汉语中复杂的句法-语义接口问题,以及如何将形式语义学与计算语言学结合以提升自然语言处理的能力,都是未来值得大家探索的方向。
每场讲座最后,潘老师积极与师生进行互动,答疑解惑,并给予现场指导。

文字:曾敏
审校:徐圆
审核:陈哲 王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