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English
  • 旧版网站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外院新闻 >> 正文

廿年初心:华大外语教育与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专题研讨会

来源:   作者:王莉 方天玥 刘璇  发表日期:2021-11-23 09:36  阅读次数:

11月19日下午,华大外语教育与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专题研讨会在3402会议室顺利召开。这次会议是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建院20周年暨华大外语教育150周年系列庆典活动的一个环节。外国语学院院长罗良功,退休教授姚宗立、杨亲德、曾庆强,在岗教授刘永红、李怡以及1987级英语系院友、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南治国作为嘉宾出席并发言。本次活动由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李俄宪主持。

 

 

罗良功院长本次活动致辞。他回顾了学院发展的历史,总结了学院近年来取得的成绩,介绍了学院近期举办的庆祝建院20周年暨华大外语教育150周年系列活动开展情况。他指出150年来,华大人披荆斩棘,外语教育学脉延绵,外语学科不断成长,到十三五期间,初步完成了华师外语学科的基本建设;在十四五期间,学院将推进育人文化、质量文化、制度文化、创业文化、院史文化等五个文化建设,推动学院事业精细化、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而挖掘与修缮院史,既是致敬先贤与传统,更是为学院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姚宗立教授结合自己在华师求学、任教以及后来受国家派遣驻外工作后回校工作的经历,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我校在1957年恢复英语专业招生以来的英语专业发展的历史,以及英语系英美文学类课程建设史。恢复招生后的英语专业面临师资紧缺、专业课程不全的问题,先后选送两批优秀在校学生赴中山大学学习4-5年,1958年入学的姚宗立是其中之一,按照学校要求,重点学习英美文学,毕业后回华师任教,后被借调到地方和外交部从事外事和驻外工作;80年代结束驻外工作后,在美国大学学习文学,毅然放弃留美工作的邀请,选择回到华师任教,讲授英语文学课程。姚教授把自己视为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建设的一份子,也是亲身感受者;他认为,学习西方文学的目的在于借鉴,因此,外国文学教学不能搞客观主义,而要牢记党的教育方针,有批判的眼光。 

 

 

杨亲德教授在讲话中表达了自己对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科建设成就的欣慰与自豪,并从自己的文章《我的桂子山情愫》开始,讲述了自己经历的华师英语系建设与发展历史。杨教授1961年进入英语系学习,后留校任教,先后受外交部委派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新西兰12年,其间促成了华师与美国耶鲁大学、孟菲斯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合作,为华师对外交流与合作做出突出贡献。他在驻外结束后赴密歇根大学学习,毅然回到华师工作,在英语系历史上首次开设英语诗歌课程,并讲授新西兰文学,为文学课程建设做出了贡献。

 

 

曾庆强教授1961年进入华师英语系学习,后留校任教,退休后的他仍然坚持在民办文华学院讲授英语文学课程。曾教授回顾了自己亲历的英语文学教学发展历程,分享了自己对英语文学教学的观点。他一生热爱文学,享受英语文学教学,对文学教学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文学在语言专业中相当于鸟之一翼,是人生中不可忽略的部分,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因而,文学教学不应拘泥于课本,歌曲、戏剧也是文学的表现形式,以多元化形式进行文学教学,加深学生的文学体验。

 

 

刘永红教授的发言简要梳理了俄语系1950年开办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俄罗斯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俄罗斯文学教学队伍的传承情况以及吴斯民等老前辈的文学教学研究成果,总结了我院俄罗斯文学教学传统。他认为,我院俄罗斯文学教学传统体现在对为什么需要文学”、“为什么称作家为作家”、“如何分析读懂文学作品”等三个问题的追问与厘清上。

 

 

南治国博士介绍了自己在华师求学之后的文学教学与研究发展之路。他说,从华师学习英美文学,再到上外学习比较文学,再到新加坡从事中国文学研究与教学,这一经历丰富了他开展文学与文化比较研究的视野。同时,他认为,比较研究可以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常常会大有收获。他以华中师范大学的源头文华书院为例,阐述了这一观点。由美国圣公会传教士在武昌昙华林创立于1871年的文华书院以19世纪美国传教士和翻译家文惠廉(William Jones Boone)命名,他的文化翻译著作和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文化史价值,尤其值得华师背景的学者开展研究。

 

 

李怡教授从女儿、学生的双重视角追忆了李习俭教授的美国文学教学与研究。李习俭教授是美国文学研究专家,曾担任英语系副主任。在李怡眼里,李习俭教授始终怀揣着做文学的播种者、做文化的传播者”的使命,他在美国文学教学中,强调用镜头感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文学经典的力量。她本人也从父亲和老师李习俭那里继承了“文学教学是一颗种子、一面镜子、一块栖息地”的观念,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践行。

 

 

罗良功进行了总结发言。他指出,刚才几位教授的发言都体现了华大外语人代代相传的开拓创新精神、开放包容的情怀、立足中国放眼全球的格局,也体现了外国语学院传承与创新并重的文学精神和立足本体、拥抱生活的文学教学传统。他以1973级英语系院友聂珍钊教授为例,阐释了华大外院文学传统的精髓。聂珍钊教授创造性地建立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与方法,成为中国文学理论方法成功走向世界的光辉范例;他与罗良功教授一起联合美国著名学者玛乔瑞﹒帕洛夫(Marjorie Perloff)、查尔斯﹒伯恩斯坦(Charles Bernstein)等人发起成立的中美诗歌诗学学会已经成为当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诗歌交流平台,推出了一系列中外诗歌交流、朗诵、诗人互访、联合译介等具有开拓性的工作,取得了重要成绩。罗良功教授认为,这些成就都体现了华师外院文学教学与研究团队一代代坚守的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意识与内涵发展理念。

 

李俄宪教授宣布本次会议顺利结束。他对到场嘉宾、教师与学生再次致以谢意,祝愿外国语学院前途光明。华大外语教育150年是里程碑更是灯塔未来华大外院将继往开来砥砺前行书写外语教育新篇章

 

 

版权所有 © 2014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三号教学楼

电话:027-67868297 传真:027-67868437电子信箱:wgyccn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