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上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亚洲语言文化系教授、中文部主任陶红印教授,应邀到访我院,以“能量格式的语体与跨语言交际范畴探讨”为主题,在3407报告厅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报告,本次学术报告由外国语学院教授柯贤兵主持,外语学院的部分教师和硕博士参加了报告,报告厅座无虚席。
陶教授首先从吕叔湘(1946)《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开始,学者们关注到汉语语序具有典型性和灵活性的二重特性。陶教授进一步指出类似如下的施受/主宾互换格式:其中尤其引起大家兴趣的是一张沙发坐三个人 —— 三个人坐一张沙发; 一锅饭吃十个人 —— 十个人吃一锅饭等。这类结构在文献中曾被称作“主宾可换句”、“供应句”或“容纳句”(房战峰2009)。前人从构式成分(尤其是动词)、语序、语义、认知结构以及话题组织等角度都对这类现象做了大量研究(参看李临定1986,宋玉柱1991,任鹰 1999,沈家煊2006等 ),但是尚未对这种结构从语体分布及跨语言共性等角度给出系统的描写和解释。陶教授指出这类结构中的“动+施(V + Agent)”形式作为一个构式在书面语中出现较多,一般表述的是事务的一些能量(capacity)。但是促成“动+施”形式在篇章中出现的必要条件是话语关注。话语关注与话题不尽相同,属于一种交际范畴,其对特殊构式形式出现的要求更高,这里的具体交际要求表现为相关概念(能量)在上下文中需要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释(accounts)。陶教授还指出除了现代汉语的材料外,在考察汉语史和英语的情况时,发现上述观察也可以适用于非现代汉语的情况。对此陶教授尝试从交际范畴的角度给出统一的解释,也籍此对语体与交际范畴的相互关系加以讨论
讲座最后,陶红印教授总结到以吕叔湘等为代表的经验式描写研究:大量占有材料+精细分类+基于用法的深刻见解,为汉语语法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需要多多关注语言使用的“条件”、“(半)强迫性”等问题;新时期语言研究的突破可以尝试从语体和交际动因等方面着力;跨越时空、语言类型的探索可以进一步扩大现代汉语研究的视野;“语法-语体-交际”整合观念方面仍然存在许多值得深入系统考察的问题。
陶教授用亲身的学术研究实践激励我们要不断学习、思考、质疑、探索、反思、提升。陶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例证丰富,引人深思,听众们受益匪浅。此次学术报告圆满结束。
主讲专家简介:
陶红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亚洲语言文化系教授、中文部主任,兼任台湾师范大学英文学系讲座教授。曾任美国中文教师学会会长、富尔布莱特(加拿大)研究讲座教授、悉尼大学杰出访问学人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王泽森-新法书院语文教育访问教授。现任国际国内30多家出版物主编或编委,包括《汉语和话语学报》(荷兰)、Interactional Linguistics(荷兰)、《中国语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重要期刊。主要研究兴趣包括互动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以及汉语教学等,发表著述一百六十多项。最近著述包括《汉语口语语法研究新探》(中国社科2023)、Learner Corpora: Construction and Explorations in Chinese and Related Languages (《汉语及相关语言的中介语料库研究》,Springer 2023)、《全球华语语法-美国卷》(商务印书馆2022)、Chinese for Specific/Professional Purposes (《汉语专用语言研究》,Springer 2019)等。


图文:曾敏
审校:徐圆
审核:陈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