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下午,华大外国文学论坛第31期在3号楼3402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期论坛邀请到徐德林研究员作了题为“‘英格兰状况’与英国文化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英语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何卫华教授主持。
徐德林研究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外国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徐德林研究员的讲座聚焦“英格兰状况”与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演进及播散之间的关系,继而探究以文化研究为代表的20世纪批评理论的发展动力,以及批判家的社会责任。徐德林研究员首先讨论了最早提出“英格兰状况”这一概念的托马斯·卡莱尔,指出卡莱尔对工业革命背景下社会矛盾、道德危机和人性异化问题的批判。随后,徐德林研究员对马修·阿诺德的文化研究思想进行了深入剖析。在他看来,尽管阿诺德具有精英主义倾向,其对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关注真正开启了大众文化的研究和教育空间。最后,结合金斯利·艾米斯、雷蒙·威廉斯、理查德·霍加特的人生经历及其文化研究贡献,徐德林研究员形象地抛出中国状况这一命题,并且强调了学术研究的本土立场。
讲座结束后,何卫华教授对徐德林研究员的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徐德林研究员在历史的脉络中对“英格兰状况”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得出的相关观点极具洞察力。此外,徐德林研究员生动地阐明了学术研究应具有的“社会相关性”,只有积极地回应时代问题,学术研究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同日下午,华大外国文学论坛第32期在3402教室举行。杨建刚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题为“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学及其启示”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外国语学院刘芳副教授主持。杨建刚教授是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在讲座中,杨建刚教授首先介绍了詹姆逊文学阐释学的理论背景,接着详细阐述了詹姆逊“辩证思维”的方法论,詹姆逊通过“符码转换”,将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纳入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中,并提出“元评论”的批评方法。杨教授进一步探讨了詹姆逊文学阐释学的基本观点,即历史、政治和形式的三位一体,并强调“永远历史化”的重要性。随后,杨建刚教授讨论了詹姆逊的核心命题——“形式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无意识”等,在他看来,詹姆逊的理论很好地解决了崇尚形式和崇尚内容两种观念之间的矛盾。最后,杨教授还介绍了詹姆逊“三个同心圆”阐释模式,从内到外分别为政治历史层面、社会层面和历史层面,詹姆逊通过这个框架,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和政治批评方法与精神分析和形式批评相结合,以此来分析文学作品、揭示文本深层的“政治无意识”。杨教授的学术报告内涵丰富,其深刻的见解激发了同学们对詹姆逊理论的思索与讨论。讲座最后,杨建刚教授热情回答了师生的提问。

刘芳副教授对本次讲座内容进行了精彩点评,她指出,杨教授的学术报告旁征博引,为在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多维的思考视角,大家都受到了很多启发。
文字:肖雨菲、唐睿麟
校对:何卫华
审核:陈哲